阅读历史 |

桐南(二)(1 / 2)

加入书签

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土壤,对路意浓来说,桐南显然是最适合她的地方。

她如鱼得水般穿梭于桐南一条条错综复杂的街巷,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这里的一草一木,明朝搭建的石桥,乾隆年间榜眼的祖宅,上过舌尖上的美食而大火过一阵的网红炸年糕小店。

章榕会午饭吃的不够,路过难得排队的一家店,难免多看一眼。

就听她义正言辞地吐槽道:“之前那个婆婆做得很好的,都是手工的用料很扎实。后来店有名气了被外面的人盘下来啦,顶着她的名头继续做。本地人都不吃这个,不给他赚钱。”

她后知后觉看了一眼章榕会的眼色:“啊……你是不是想尝尝?”

章榕会:“……”

“没有,我不吃这些东西。”

路意浓领着他站到桐南最高,风景最好的那石桥,一眼平直地望过去,几乎能看清整个桐南的结构,河道曲曲折折,沿岸的民居低矮,成排的柳树长在河畔垂进水中,更多的石桥一座又一座地沿着河道平铺出去。

这个角度的桐南,终于是一座像模像样的古镇了。

路意浓看着天上层层叠叠的云,不经感叹道:“幸亏昨天下了雨,今天又是多云。现在看一看风景正好。”

章榕会偏头看着她,没有说话。

“啊,你在这儿等等我。”她突然看到什么。

章榕会手撑着桥上的石柱,眼神跟着她,看着她趿着拖鞋蹬蹬蹬地一路踏着石阶小跑到桥下。

那里有几个阿婆用簸箩摆了小摊,摊上摆了些时令的蔬果,莲蓬,荸荠,还有小把的青菜和辣椒。

她弯下腰挑选,没扎紧的几缕头发滑落到脸畔,短裙下露出大半光洁的腿,白的令人目炫。

章榕会瞥到一眼,感觉不太礼貌,别过头看桥下撑篙而过的乌篷船。

船上坐了几名游客,拿着手机挑着角度拍照,有个女生像是通过镜头注意到他,拍了拍身边人,两人一起看过来,目光灼灼,嘴里叽里咕噜地聊天。

他又背过身。

路意浓在摆摊的老人家那里认真挑了几支莲蓬,从外套口袋里掏出零零散散的钱,结了账。

等她买完东西,两人下了石桥,沿着青石板路往前走,雨后的小镇很有意味,他有些说不出来。

感觉像是一股捉不到的风,藏于青石板坑坑洼洼盛了水的孔洞,藏于乌木旧楼挤窄的窗缝,藏于头顶铁丝挂着的旧衫,藏于挑担阿婆步履匆匆潮湿的脚步,藏于积压于顶久不褪去的厚厚云层。

他发觉自己此刻过分感性。

他们在一家茶馆停下,路意浓招呼他坐在靠窗的位置,放下莲蓬,自己去找老板点单。

一会儿不看的功夫,微信堆满了待回的消息,章榕会拿出手机挨个划过,注意到她点完单没有着急回来,像是跟老板熟识,一边用方言聊天,一边手肘撑在柜台上,手指拨弄着老式算盘的珠子。

江南十里不同音,在说什么他听不太懂。只是她说方言的语调跟略普通话不同,又或许是沾了江南的水汽,同刚笼屉里蒸出来的桂花糕一样软糯。

“你、你好。”

他回过神。

两个女生略有局促地站在眼前,是刚刚在乌篷船上的人跟了过来。

她们看上去年龄尚小,青涩地紧紧挨在一起,小动作不停的捏对方的手,掐着虎口。

“那是你女朋友吗?”她们的目光飘向柜台旁的路意浓。

她也注意到这边的动静,回头看着,但没有过来,而是弯了嘴角在笑。有些促狭又很机灵的样子。

很明显不是女友。

她们读取到这个信息,胆子更大了一些,掏出手机摆在他眼前:“能加个微信吗?”

他的目光从柜台回到了长长的微信消息列表上。

“抱歉,不加陌生人。”

路意浓在两个女生离开不久后回桌,老板跟在后面,拿了两只烫过的白瓷杯,加了茶叶,添了些开水,嘱咐他们过半分钟把水加满。

章榕会回着消息,她拿出手机端端正正地摆在面前计时读秒,开水烫浸,茶叶缓缓舒展开,时间差不多了,她把水加满推到他的面前。

“老板是舅舅朋友,他去产地新收的顾渚紫笋,说很正宗,给我们尝尝,不收钱。”

他看上去兴致不高,消息回得频繁,没有时间捧茶。

也是,像他这样的人,什么好东西也都是用过的,不稀奇。

路意浓之前已去后厨洗了手,拿回一个干净的家用小瓷碟,章榕会在忙,她就自顾自地拿了莲蓬,抠出莲子,剥去青皮,一气攒了十几个推到他的面前。

路意浓“喏”了一声:“把白色的皮再扒一层就可以吃了,记得把莲心弄掉啊,那个是苦的。”

章榕会的手指在手机上停滞住,抬眼看她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